世界汉学家理事会跨文化创新诠释与学术突破:《呐喊》葡语版问世

来源:世界汉学中心

作者:

2025-07-21

  近日,巴西知名出版社Editora34出版了巴西汉学家理事会召集人、巴西汉学家沈友友(Giorgio Sinedino)翻译的葡语版鲁迅著作《呐喊》,该书结合戏剧化翻译与文学评析,是沈友友继《论语》《庄子》等中国典籍葡译后的现代文学译作。

1.jpg

  鲁迅著;沈友友(Giorgio Sinedino)译出版社:Editora34,2025年7月出版

  译者简介

  沈友友(Giorgio Sinedino),巴西汉学家理事会召集人,巴西汉学家,翻译家,国际儒联执委。2002-2014担任巴西外交官,任职于巴西驻华使馆。在华期间,先后取得了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哲学硕士及博士学位。后移居到中国澳门,现于澳门大学任教。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化典籍翻译,主要著作分别在巴西、葡萄牙和中国出版。包括《论语·葡语解义》《老子道德经河上公注·葡语通释》、南华真经(庄子)内篇·葡语解析》及《〈呐喊〉演绎——沈氏戏剧化翻译和文学评析》。其中《论语》获得了首届澳门大学中葡文学翻译奖,《庄子》入围2022巴西雅布提奖。曾获第十八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经典的重生:鲁迅《呐喊》的跨文化创新诠释与学术突破

  《呐喊》作为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1936)的首部小说集,亦是其文学创作中最具分量的经典之作,承载着中国现代文学转型期的开创性意义。作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不朽的文学巨匠,鲁迅以其独特的笔触,将突破性的创新精神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通透洞察熔铸一炉。1918至1922年间,鲁迅在这部收录十四篇小说及自传体“作者序”的作品中,生动勾勒出封建帝制轰然崩塌、中华民国艰难诞生的历史画卷。他以冷峻目光审视中国社会,对那些根深蒂固的弊病与扭曲的基本价值观发起尖锐批判,振聋发聩。凭借其对教育文化的贡献与《呐喊》的深远影响力,鲁迅成为中国革命领导人心中当之无愧的知识分子典范。鲁迅的文字犹如灵动的精灵,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与华丽典雅的传统书面语之间自如切换,辛辣讽刺暗藏其中,直击人心。如今,这部经典迎来了具有突破性的全新诠释——屡获殊荣的巴西汉学家、澳门大学教授沈友友(Giorgio Sinedino)以葡语文学的内在规律为锚点,深度契合葡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与文字风格偏好,对《呐喊》进行创新性演绎。他打破传统翻译定式,将戏剧冲突与人物张力融入文字,为经典注入了跨文化语境下的新生机,这一实践本身即是比较文学领域的创新性探索。书中收录沈友友教授撰写的两篇深度研究长文与一份三维大事年表。其中“《呐喊》与中国文化象征的史前史——1881-1922年间的鲁迅”系统梳理了由鲁迅出生到《呐喊》问世的41年间,个人生命轨迹与全部作品的发展脉络,为理解文本提供了扎实的生平学术支撑。另一篇“鲁迅说葡萄牙语:戏剧化翻译理论与批评原理”则首次系统阐释了译者独创的“戏剧化文学翻译”方法,通过文化转换案例的细致拆解,为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提供了可复用的分析框架。文中还补充了《呐喊》的创作背景与核心人物小传,清晰展现了经典文本如何转化为“可对话的文化符号”,更以跨文化阐释的实践,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新范式。此外,作者编纂的1981-1921年三维?事年表(鲁迅生平、中国变迁、世界风云),以宏观历史视角揭示个人创作与时代洪流的共振,为理解《呐喊》的思想根源提供了坚实的历史注脚。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特别收录了中国现代插图先驱丰子恺先生(1898-1975)的77幅精美绘画,及鲁迅1923年前的代表性照片资料,图文互鉴中,既延续了中国现代文学与艺术的跨界传统,更成就了一场跨越语言壁垒与艺术形式的文化盛宴,使《呐喊》的学术价值与审美价值在跨文化语境中得到双重彰显。

  (本文摘自《呐喊》葡语版简介,译者提供)


责任编辑:吴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