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汉学发展报告:区域概况篇

来源:世界汉学中心

作者:

2025-07-23

世界汉学中心国别汉学发展报告·前言

  汉学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是漫长的中国历史文化和外国的历史文化碰撞之后派生出来的一种学问,是中国文化另一种形式的自然延续。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与区域研究的勃兴,国别汉学的发展呈现出多维度的学术图景:既植根于本土学术传统,又交织着国际学术网络的动态影响。在徐宝锋教授领衔下,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汉学家口述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及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一带一路汉学话语体系研究”项目提供学术支持,世界汉学中心依托自有资源数据库与海外汉学家团队,通过大量权威数据和文献资料,系统梳理各国汉学研究的历时性演进与共时性特征,依据地区或国家分析阐述了其汉学整体发展状态与趋势。

  本系列报告以地区或国家为单元,按照各自汉学发展现状分别聚焦以下核心议题:

  一是学术史脉络:追溯汉学在所在地区或国家的制度化进程,解析其与政治、社会思潮的互动关系;

  二是代际谱系与学术共同体:量化分析各国汉学家群体的人口特征(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学术传承),重点阐释代表性学者的方法论创新及其学派影响;

  三是方法论转向:所在地区或国家汉学界在知识论和方法论层次上做出的调整与更新、融合与张力;

  四是知识生产机制:考察教育机构、资助体系与学术共同体对研究议题的形塑作用;

  五是文化接受:反思汉学成果在对象国公共领域中的传播与重构现象。

  通过实证数据与理论反思的结合,报告将致力于呈现差异化的学术生态,揭示汉学作为“知识中介”在文明对话中的独特价值。我们期待这一基础性工作能为服务国家战略提供智力策源,为海外汉学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及文化实践者提供参照,并推动汉学从“区域研究”向“全球知识生产节点”的范式升级。

  6月12日-15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担任学术指导单位,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等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南亚汉学家大会暨中斯学者文明对话会,在科伦坡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中心成功召开。开幕式当天,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主任、世界汉学家理事会召集人徐宝锋发布了《世界汉学发展报告——南亚篇》(以下简称《南亚汉学发展报告》),并对南亚国家的汉学发展成果进行了分析。

  今日推送的是南亚地区汉学发展报告(区域概况)。

南亚地区汉学报告

  一、基本情况

  南亚(South Asia)指位于亚洲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中、西段以南及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东濒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共七个国家,尼泊尔、不丹为中印之间的内陆国,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为岛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为临海国。

  南亚地区的汉学研究以印度为中心展开,1937年,印度国际大学在泰戈尔支持下成立中国学院,被称为东方最早的“孔子学院”,培养了大批中印友好往来的使者和学者,极大促进了中印友好事业的发展。1947年印度独立后,尼赫鲁政府出于外交战略需要,在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相继设立中国研究中心。相较于印度,巴基斯坦的汉学起步较晚,1970年国立现代语言大学设立中文系,最初以满足军方翻译需求为主。2000年后,随着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伊斯兰堡战略研究所等智库加强了中国经济、外交研究。斯里兰卡的汉学则依托佛教文化传统,凯拉尼亚大学2006年开设汉语专业,注重宗教文化与经贸合作研究。21世纪以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尼泊尔、孟加拉国等国的汉语教育发展也逐步取得一定成效。

  当前,南亚汉学正从传统的“中国观察”向“中国解读”深化发展。本报告结合目前收集到的关于南亚汉学的数据,综合分析南亚汉学发展态势,以求更好地掌握南亚汉学的发展态势和未来走向。

  (一)汉学家

  据本报告统计,截至2025年5月,可查到具体信息并有一定的学术成果产出的南亚汉学家共计252位,大部分集中在印度,其次是尼泊尔和巴基斯坦地区。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的汉学家数据目前较少。

1.png

  目前南亚汉学家的年龄资料较少。在已知年龄的34人中,中青年汉学家仍然是研究的中坚力量。

2.png

  在全部252位南亚汉学家中,主要从事传统汉学研究的共60位,主要从事汉语及教学研究的汉学家共35位,主要从事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研究的汉学家共141位,另外从事其他领域研究的汉学家有15位(因多数汉学家研究横跨多个领域,因此部分数据有重覆)。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据分布并不平衡。首先,传统汉学领域中有半数以上的汉学家主要从事翻译工作;其次,从事当代中国领域研究的汉学家绝大部分集中在印度,而其余四国的汉学家们实际主要从事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和工作。

3.png

  (二)汉学机构

  1.汉学研究机构

  南亚目前有汉学机构65个,其中,尼泊尔13个,印度17个,巴基斯坦20个,斯里兰卡9个,孟加拉国6个。

4.png

  在这些机构中,从事传统汉学相关研究的占21%,从事当代中国研究的占65%,从事汉语及教学研究的约占14%。

5.png

  2.孔子学院

  根据中国中文国际教育基金会发布的最新数据,目前南亚共有孔子学院13家,孔子课堂7所,分布如下:

6.png

  (三)高校中文教育

  据本报告统计,当前南亚开设中文院系及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共41所,以印度最多。印度目前共有22所高校开设中文课程,巴基斯坦3所,孟加拉国6所,斯里兰卡7所,尼泊尔2所。其中大部门高校的中文课程为中文文凭课程,仅少部分设有专门的中文学位课程。

7.png

  (四)汉学期刊

  当前南亚共有汉学期刊6种,尼泊尔2家,印度2家,斯里兰卡1家,巴基斯坦1家。

8.png

  二、存在问题

  研究方法创新不足,理论本土化欠缺。南亚地区汉学发展整体存在研究碎片化、过度依赖西方理论等问题。西方话语体系对非西方知识生产的隐性支配等问题,制约了南亚汉学研究的自主性与深度,亦导致对中国认知的片面化,难以形成基于本土语境的理论突破。理论-方法论的革新不仅关乎学术自主性,更是南亚社会形成对中国客观认知的知识基础。南亚地区汉学发展未来研究需要在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寻找创造性平衡。

  区域发展不均衡,研究深度呈分化态势。南亚地区各国汉学发展受历史等印度汉学主要以当代中国领域为主要研究方向,汉学学者人数众多,研究领域范围广阔、选题多元、层次深入。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地区的汉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汉语教学领域,对传统汉学涉猎甚少。而尼泊尔汉学虽然主要集中在传统汉学领域,但青年汉学家储备严重不足。

  地缘政治制约学术发展,合作交流受限。南亚地区汉学研究呈现出“政经研究热、人文研究冷”的显著特征。南亚部分国家对华研究常被置于“安全化”框架下,导致学术议题高度集中于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而文化、历史等人文研究被边缘化。其次,签证政策、跨国数据流动管制及国际科研合作审查机制,阻碍了田野调查、档案获取与学者互访。


责任编辑:吴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