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至29日,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北京语言大学合作举办,青岛世界汉学中心承办的“问道中国:‘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研习营”2025在青岛举办。作为“薪火永相传——大师说汉学”的中方专家主题讲坛,赵洪娟教授围绕“‘一带一路’的前世今生”“文化交融与文明互鉴”“田野之旅:真诚能打动一切”三部分带来《我与丝绸之路》主题讲座,7个国家的10名“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参加讲坛并互动交流,研习中心负责人张潇尹担任主持。
“一带一路”的前世今生
赵洪娟教授主要从“一带一路”概念、定义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出发,厘清“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的学术范畴。她提到,“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丝绸之路”广义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一带一路”倡议是丝路精神的当代诠释与延伸,也是民族文化的现实继承和发扬;既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全新战略,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新建构。
文化交融与文明互鉴
赵洪娟教授在讲座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分享了三项田野调查学术成果,开宗明义地指出:文化交融与文明互鉴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第一个:从泼寒胡到跳於菟——西域文化土族留存。通过考证跳於菟与泼寒胡形式、意义之相似,土族与吐谷浑之关联,吐谷浑人与粟特人之交融,於菟崇拜二郎神,二郎神源于西域,可知跳於菟习俗应为西域风俗土族之留存。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张力与包容性。文化的传播为土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条件。不同文化间的相同性是许多文化圈相交融的结果。文化间之共性越多,说明其发生过历史关联的机会就越多。
第二个:“头上花园”四季美:福建蟳埔女戴花习俗源流考。蟳埔女戴花习俗是沿海上丝绸之路由印度泰米尔地区传入泉州,华化之后融入中土留存下来。泰米尔文化融入兼容并包的中华文化之中,变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蟳埔女戴花习俗的留存体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是中国和印度悠久贸易文化往来的重要见证。
第三个:复活与新生:希腊酒神节与敦煌结葡萄赛神节庆互动研究。赵洪娟教授通过对结葡萄赛神之俗的异域来源分析,对狄俄尼索斯图像符号在中土的发掘考证,对希腊酒神节与中国春社节在多个方面相似性的对比研究,探究外来文化经华化、变迁之后在中土之留存,从而进一步观见当时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繁盛。
田野之旅:真诚能打动一切
在讲座中,赵洪娟教授分享了她在田野调查过程中遇到环境与文化差异带来的适应问题。除了适应问题以外,还有语言差异、文化禁忌和社会关系网络建立的困难,另外还有特殊群体(少数民族、乡村社区)因历史记忆或隐私顾虑产生的排斥心理。赵洪娟教授认为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非常重要,她强调,田野调查不仅仅是聊天,而是参与观察,与研究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建立稳定的联系,可以减少社交障碍,逐渐融入当地社会?。赵洪娟教授指出:研究者应当真诚地聆听和观察,也要一起参加那些当地都在参与的社会活动,从而可以更好地融入当地,收集更丰富的信息。
在对谈环节,赵洪娟教授就各位博士提出的问题做出了详尽解答。来自斯里兰卡的安喜乐(Thelikada Kankanamge Aslea Prabath Kumara)博士提问:“您提出中国文化一部分来源于外来文化这种观点会不会影响文章发表?”赵洪娟教授强调:“做学术研究一定要有一颗强大的心,不要为了发表而迎合期刊的偏好,要基于客观事实。”
赵洪娟教授的精彩讲座和高屋建瓴的思想使现场的博士生们受益匪浅。讲座不仅有助于大家更深入地理解“一带一路”的内涵,还对于推动国际汉学研究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推进,汉学作为沟通中外文化的桥梁,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主讲人:赵洪娟,文学博士,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青岛市拔尖人才。青岛市政协委员,民建青岛市委会委员、理论委副主任,山东省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团队负责人,青岛科技大学“一带一路”与中西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西文化交流、丝路文化、民间文学、典籍翻译等方面的交流研究。曾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山东省青创人才引育团队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国家、省部级课题多项,近四年发表中英文核心论文近20篇,在《世界宗教研究》《世界宗教文化》《敦煌研究》《民俗研究》《民族文学研究》《文化遗产》《宁夏社会科学》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2025-07-30
2025-07-29
2025-07-25
2025-07-24